“当新一代智能空气站房稳定运行,实时传回精准的空气质量数据时,所有的熬夜攻关都值了。”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科技公司”)科技创新中心副经理苏丹看着监测屏幕上跳动的曲线,心中满是欣慰。从传统监测设备的“人工依赖”到智能站房的“自动化运维”,他带领团队历时18个月,成功研发出集“安全、自主、高效”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空气站房,为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升级注入了“科技动能”,用创新实践诠释了环保先锋的使命担当。
直面行业痛点,锚定智能运维研发方向
“传统空气监测设备需专人定时运维,不仅人力成本高,还存在偏远地区运维成本高、质控过程难追溯等问题。”谈及研发初衷,苏丹回忆起一次现场调研的经历。2024年初,科技公司开展了一次空气站房项目考察,发现空气站房因点多面广,存在多项难题亟待解决。调研结束后,苏丹立即牵头成立了专项研发小组,将“无人值守场景下空气监测的安全与自动化运维”作为攻关的核心目标,研发出能实现自动化运维的智能空气站房。

图为苏丹(左二)同研发团队讨论智慧站房监控平台功能升级
研发初期,团队面临三大难题:一是如何实现站房设备的自主巡检、耗材更换和故障自愈,二是如何保障无人状态下站房的安防安全,三是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精准校准。为找到突破口,苏丹带领团队查阅了200多篇国内外文献,走访了12家环保设备企业,收集了全国30个省市的空气监测设备运维数据。基于数据支撑,他提出“多维度智能运维系统”的整体方案,并创新性地引入AI及边缘计算技术,为站房搭建“自主运行中枢”。
攻坚技术难关,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
实验室里的方案要落地,必须经过千锤百炼。在原型机测试阶段,新研发的智能运维系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由于前端传感器易受污染,准确率仅能达到设计值的65%,无法满足自动化运维需求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苏丹带领团队通过优化传感器防护结构、开发自动清洁算法,反复进行30余次实验,经过72小时攻坚,最终找到最佳技术参数,使站房环境监测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8%。
与此同时,针对智能空气站房的安防与数据问题,苏丹还主导研发了“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”,将物联网、AI识别与空气监测设备深度融合,实现了异常自动预警、故障远程排查,运维成本可降低30%。
成果落地见效,赋能绿色发展
如今,苏丹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空气站房已在省内试点应用,数据有效率稳定在99%以上,为区域大气污染监测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。

图为苏丹正在进行VOCs在线监测系统测试
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持续深耕;面对已取得的成果,苏丹并未停下脚步。目前,他正带领团队开展“智能移动式站房”研发,实现“应急场景快速部署”,进一步拓展空气监测的覆盖范围。“未来,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创新技术,让空气监测摆脱人工束缚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科技力量。”苏丹坚定地说。